学院新闻

河北大学艺术美育浸润行动·坤舆艺术名家大讲堂第五讲 李晓红教授开讲

发表时间:2024-05-29 15:02:11

5月25日,河北大学艺术美育浸润行动·坤舆艺术名家大讲堂第五讲,在我校七一路校区图书馆1楼报告厅举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影视教指委专家、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晓红教授主讲《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经典性 时代性 创新性》。本次活动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宗超教授主持,部分师生及修读《坤舆艺术名家讲堂系列》课程的本科生四百余人共同聆听讲座。

李晓红教授在讲座开始为大家放映了一段短片,短片内容为厦门大学与台湾高校合作保护、修复珍稀胶卷的往事,并指出胶卷是中国电影发端时期最为重要的物质媒介,而保定的乐凯胶卷作为中国最早期胶卷品牌,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意义深远。
讲座通过这段短片转入正题。李晓红教授以2024年5月的“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中的一段致辞作为开头,致辞表示中国电影业需要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积极融入全球电影市场,丰富电影市场供给,满足多样化观影需求。接着,李教授以自己201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交流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电影市场的研究,展开了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李教授表示,用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重要性首先来自其经典性,中国电影业向来有改编文学作品的传统,其受众群体庞大、内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多样。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使其观赏上更具直观性、传播上更具便捷性,这也符合从文字发展到图像时代,从印刷术发展到电子媒体时代的历史规律。除此之外,文学作品改编还需抓住时代性特征,才能受到当下观众的喜爱并获得长久生命力。
在文学作品改编的创新性层面,李晓红教授强调了对电影IP进行衍生品层面的创新的重要意义。当下的中国电影业需要学习借鉴世界范围内IP创新的成功经验,立足自身传统文化,利用好中国经典文学文本与国内艺术资源,争取创作出更多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师生交流环节,李晓红教授与我校师生展开热烈交流,并就如何对经典文学进行影视改编、如何界定改编的成功与否等问题展开详细解答。李教授认为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改编过程中应集众艺术人才之长,以经典性、时代性、创新性为改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考虑大众的当下需求,方能创作出好的电影作品。李晓红教授深刻的回答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刘宗超教授作主持总结,对李晓红教授的精彩讲授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本次讲座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艺术的跨界与融合、艺术语言的世界性等问题。本场讲座对电影文本内容经典性、时代面向性、生产创新性的强调为我校师生提供了精彩观点,李教授对于中国电影业的专注与思考值得大家学习。讲座在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河北大学艺术美育浸润行动·坤舆艺术名家大讲堂第四讲夏燕靖教授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