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坤舆艺术讲堂·博士生论坛 (第34期)回顾:“真实性”与摇滚音乐的评论话语构建

发表时间:2024-12-22 07:50:49

2024年12月13日下午,我院“坤舆艺术讲堂·博士生论坛”第34期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行。本期论坛由2023级艺术学理论专业艺术理论方向博士研究生金融作为主讲人,主题为《“真实性”与摇滚音乐的评论话语构建》。论坛通过线上形式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分析)方向博士研究生焦佳欣,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流行音乐研究)方向研究生李沛颖担任与谈人。同时,特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所所长、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家路教授,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刘宗超教授,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然教授,以及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朱沛龙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博研究生作为与会者参与此次论坛。

论坛分为三个环节:主讲人阐述议题、与谈人交流、评议人总结。首先,金融博士阐述了议题的主要内容。他以西方摇滚音乐批评中的“真实性”理论范畴为切入点,认为在摇滚音乐理论家的批评话语中,“真实性”作为一种评价标准,扮演着协调文化价值判断的重要角色。为了系统性地梳理摇滚音乐批评话语中“真实性”的范畴概念,金融博士综合了西方摇滚音乐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从“真实性的传统理论概念”、“摇滚音乐真实性的批评话语”和“摇滚音乐真实性的批评案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摇滚音乐“真实性”批评话语的六个维度:个人真实性、表达真实性、技术真实性、社群真实性、反对真实性、前现代与后现代真实性,认为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摇滚音乐“真实性”批评话语的理论范畴体系。

随后,在与谈人交流环节中,与谈人和现场同学就本次论坛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焦佳欣博士从“个人真实性”的角度探讨了当代艺术或音乐中,艺术创作者与作品沟通磨合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艺术作品真实性的关键。李沛颖则探讨了摇滚音乐“真实性”在社群交往中的不确定性,认为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摇滚音乐的真实性并非遵循一套标准化的准则,而是在商业运作中被塑造为一种宣传工具。
最后,在评议人环节中,四位评议教授先后对论坛内容予以肯定并进行了点评。朱沛龙副教授指出,在“摇滚音乐”出现之前,真实性就已经是国内外理论家的重要论点之一,而摇滚音乐的真实属性应该从属于内心与音乐的真正融合。赵然教授提出,在探讨真实性的传统理论时,应从音乐、思想和历史三个维度中探究真实性如何在理论概念中得以融合。刘宗超教授提出,在艺术学学科范畴内,对特定艺术思潮的研究应当综合考量中国性、世界性、经典性与现代性四个维度,强调这种研究不仅需要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还应具有全球视野,同时兼顾艺术作品的经典价值和现代意义。唐家路教授总结道,对于西方摇滚音乐批评中的真实性理论范畴研究,应当以理论为工具,立足于中国语境,形成并发展中国对于真实性理论的研究体系。通过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可以构建一个既吸收西方理论精华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真实性理论框架,进而丰富和发展中国音乐批评的理论资源。

上一篇:坤舆艺术讲堂·博士生论坛 (第35期)回顾:宋代艺术批评中的“逸”观念研究

下一篇:坤舆艺术讲堂·博士生论坛 (第33期)回顾:唐英艺术审美及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