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河北大学艺术美育浸润行动·坤舆艺术名家大讲堂第六讲 王廷信教授开讲

发表时间:2024-06-18 09:22:38

6月16日,河北大学艺术美育浸润行动·坤舆艺术名家大讲堂举行第六讲,本次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廷信教授主讲《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特征》。讲座在我校七一路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宗超主持,修读《坤舆艺术名家讲堂系列》课程的本科生及艺术学院部分师生三百余人聆听讲座。

王廷信教授深入探讨了艺术思维及艺术概念的本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精彩阐述。王教授首先定义了艺术思维,指出它是艺术活动主体对事物体验、感知、想象、抽象、表达的认知方式,对于理解艺术传播思维和艺术批评思维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同时,他强调艺术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感性形式,具有特定结构的审美价值
王教授提出了关于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思维方式的核心议题,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首先,他追溯了“观物取象”的思维观念。通过《周易》的思维结构,追溯中国传统艺术。古代中国人基于对天、地信息的捕捉,结合自身的自然特征和精神特征,与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将时空与人作为参照,运用阴阳类比的思维方法,提出了超越具体物体之“物”的“象”的概念,揭示了人如何通过超越“物”而达到对“象”的深刻理解。“观物取象”的基本方法包括“类比”与“抽象”,而“会意”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要求人的感官和思维深度参与,以洞察事物的本质。此外,王教授还指出,“象”的精神属性体现在其超越“物”的特性上,它反映了人在感受天地万物时所产生的思想和感情,进而形成语言,即“心生而言立”。
其次,王教授探讨了感通万物的思维机制。他强调,天地间的相互感应赋予了万物以生机,而智者则借助感通万物的方法,通过类比、会意和抽象,将天下万物的变化特征融入内心,从而生成具有独特精神特质的心象。感通万物的思维形式以“气”为媒介,其中“神”即“心”,不仅是思维的中枢,也是体现人的情感倾向的意志——情志的所在。在文艺创作中,物因情而显,情因物而生。感通万物的思维机制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看待世间万物、形成世界观的独特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在投入文艺创作时的思维逻辑

最后,王教授详细解析了情-意-象-言的思维表达结构。他指出,事物的性命各自有情,但情并非天然之情,而是基于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过程中所获得的造化和机遇。情感源于天然禀赋而产生的“念虑”,而无论是观物取象还是感通万物,均是由有“情”之人“心”与万物接触而产生的“意”——情志。表达需要悟性,需要“澄心运思”,而非简单的机械操作。

从“观物取象”的思维观念,到“感通万物”的思维过程和机制,再到“情-意-象-言”的思维表达结构,较为集中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艺创作的思维过程、方式和特征。这种过程、方式和特征所支配的文艺创作占据中国传统文艺创作的主导地位,得以有效传承,迄今仍然具备旺盛的活力。
讲座凸显出王廷信教授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师生交流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提问,王教授针对艺术创作的选择、艺术创作与情感、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阐释等问题进行了详尽解答,展现出他对艺术领域的深刻洞察和敏锐思考。

最后,刘宗超书记作主持总结,对王廷信教授的精彩讲授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王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厚重,让师生们感受到艺术理论的独特魅力和超越性,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王教授提出的“观物取象”“感通万物”“情意象言”等思维方式,为师生们提供了独特思考路径,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艺创作的思维特征,深化审美。刘书记表示,本次讲座为“河北大学艺术美育浸润行动——坤舆名家艺术大讲堂”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讲座在热情洋溢的掌声中结束。

图片

上一篇:第二届河北省艺术研究生毕业创作大赛颁奖典礼暨艺术展演在我校举办

下一篇:河北大学艺术美育浸润行动·坤舆艺术名家大讲堂第五讲 李晓红教授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