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系

王志亮

发表时间:2025-04-07 16:49:01

王志亮-2024-浙江大学_副本.jpg

简介:

1983年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河北省文联“燕赵秀林计划”青年优秀文艺人才(2023)、现为河北大学坤舆优秀学者、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系副主任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兼),活的美术馆艺术总监,先后毕业于四川美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一直从事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出版专著两部:《话语与运动》(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大众、体制、参与——前卫理论的范式转向》(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省级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人才入选: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2023年度青年文艺人才培养“燕赵秀林计划”,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3年5月)

 

承担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艺术批评的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FYSB035],获批时间:2022年11月。在研。

2.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艺术批评的后现代主义到全球化理论转向研究”[项目编号:HB22YS008],获批时间:2022年8月,结项,等级优秀,2023年8月

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前卫美学的范式转向研究(1938-2012,编号:17CZX065结项,等级优秀

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前卫艺术理论系谱研究,项目主持人,项目编号:14YJC760063(已结项)

 

获奖:

1、论文《批判电视和电影——理解录像艺术的两种媒介视角及其当下困境》获第十八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二等奖(2022.10

 

2、专著《话语与运动:80年代美术发展的两个关键词》获第十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三等奖(2020.11

 

3、论文《批判电视和电影——理解录像艺术的两种媒介视角及其当下困境》获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21年8

 

4、论文《批判电视和电影——理解录像艺术的两种媒介视角及其当下困境》入选“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2021)推优活动终评。

 

5、著作《大众、体制、参与:前卫理论的范式转向》获第十二届河北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23年8

 

 

出版专著:

《大众、体制、参与:前卫理论的范式转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年6月。

《话语与运动:80年代美术发展的两个关键词》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1月。

论文:

CSSCI 来源期刊:

 

1.   面向公众,开启交流:露西·利帕德的行动主义艺术批评》,《澳门理工学报》,2024年第2期,第60-68页。

2.   《拟像的艺术批判力:基于哈尔·福斯特、罗萨林·克劳斯批评文本的考察》,《文艺研究》,2023年第9期,第149-160页,CSSCI来源期刊。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艺术学理论》2024年第2期,全文转载;

3.   《作为能指链的图像:道格拉斯·克林普的后现代艺术批评与“图像一代”的作品阐释》,《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3期,第33-41页,CSSCI来源期刊。

4.   《“讽喻”的视觉转向及其三幅面孔》,《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0期,第33-45页CSSCI来源期刊

5.   《后现代艺术批评中的历史观批判》,《艺术设计研究》,2022年第1期,第96-102+48页,CSSCI来源期刊。

6.   《当代性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坐标》,《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9期,第28-37页,CSSCI来源期刊

7.   《1986年“波普热”前后的媒介意识》,《美术》,CSSCI来源期刊,2020年第3期,第10-14页。

8.   批判电视和电影——理解录像艺术的两种媒介视角及其当下困境》,《文艺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20年第8期,第115-125页。

9.   《事件、话语及微观史——谈<艺术&语言国际:艺术世界中的观念艺术>的几点启发》,《美术研究》,2019年第2期,第15-18页。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艺术学理论》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  《1969:艺术体制批判思潮的兴起》,《艺术探索》,2019年第2期,第25-31页,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艺术学理论》2019年第5期全文转载。

11.  翻转剧场反场所的异托邦:参与式艺术的两种空间特性》,《文艺研究》,2018年第10期,第5-14页。

12.  《危机之下重建批评》,《美术研究》,2018年第3期,第106-107

13.  《八十年代的会议精神与美术创作转向》,《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第85-88页。

14.  《对抗还是协商?——参与式艺术论争的两条路径》,《美术观察》,2017年第1,第135-141页。

15.  《后批评状况,抑或艺术批评的政治哲学介入》,《文艺研究》,2017年第8期,第23-31页。本文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艺术理论》全文收录,201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7年24期论点摘编栏目摘录。

16.  《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与前卫意识》,《文艺研究》,2014年第10期,第127-136页。

17.  《前卫美学遭遇现代主义——探寻本雅明与阿多诺之争的本质》,《文艺研究》,2013年第11期。本文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全文收录,2014年第1期。

18.  《前卫艺术理论的修正与推进》,《文艺研究》,2012年第8期,CSSCI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本文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收录;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期部分摘录。

19.  《一个被制造的神话——重构〈在新时代-亚当与夏娃的启示〉的生产与接受》,《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

20.  《新前卫与反体制》,《美术研究》,2012年第4期,第31-28页。

21.  《批判现代主义——本雅明·布赫洛新前卫理论的建构基础》,《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第5期,总期149期。

22.  《皮尔斯符号学与视觉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第3期,双月刊;该论文获得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 优秀奖,201011月。

23.  《材料的前卫性及其消逝》,《美术观察》,2014年第4期,第11-13页。

普通期刊

24.  从区域“观念艺术”到全球“观念主义”》,《画刊》,2024年第11期。

25.  “游击“与”阵地“:参与式艺术进入”附近“的两种模式及其相互关系》,《公共艺术》,2024年第2期,

26.  1991年的恋物与卑贱:劳拉·穆尔维论辛迪·舍曼》,《画刊》,2024年第2期;

27.  开启全球化:马尔丹的”魔法“修辞》,《画刊》,2024年第6期;

28.  《艺术批评中的全球化视角:”大地魔法师“背后的霍米·巴巴和斯皮瓦克》,《画刊》,2024年第7期;

29.  第三文本与全球主义艺术批评》,《画刊》,2024年第10期;

30.  1983年:猜猜谁是真正的辛迪·舍曼》,《画刊》,2023年第11期,第91-96页。

31.  《从具体问题入手展开知识体系入手展开知识体系建构:以前卫艺术理论研究为例》,《中国美术报》,2023年8月28日,第30期,总期第323期,学术栏目。

32.  薛敏、王志亮,《女性为女性:艾琳娜·雷文的女权主义艺术批评与写作方法》,《油画艺术》,2023年第2期,第9-18页。

33.  梁轩铭、王志亮,《主权自我》:艺术家主权的延展与审美自律新解,《中国图书评论》,2024年9月。

34.  《从〈人间乐园到〉到“人-间-乐-园”——围绕“黄淋±N”展开的修辞实践(下)》,《画刊》,2023年第8期,第93-97页。

35.  《从〈人间乐园到〉到“人-间-乐-园”——围绕“黄淋±N”展开的修辞实践(上)》,《画刊》,2023年第7期,第93-97页。

36.  《构想一种当代的病毒艺术》,《画刊》,2023年第1期,第86-90页。

37.  当代艺术中的大师悖论及其叙述路径》,《油画研究》,2023年第1期,第40-45页。

38.  《2012年:制造一个完整的辛迪·舍曼》,《画刊》,2023年第4期,第93-98页。

39.  《公共艺术如何为公众:围绕20世纪80年代“公共利益中的艺术”展开的讨论》,《公共艺术》,2022年第5期,第50-57页。

40.  《1983年:阿瑟·丹托遭遇会惠特妮双年展中的新表现主义》,《画刊》,2022年第11期,第80-84页。

41.  以退为进:1979年奥利瓦论“超前卫”》,《画刊》,2022年第7期。

42.  《因苏天赐之名:谈艺术家个案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画刊》,2022年第6期,第27-32页。

43.  《当代雕塑的内核、远端与他者的价值》,《 艺术工作》 ,2022年第2期,第29-32页。

44.  《1977年图像展:点燃后现代艺术的时刻》,《画刊》,2022年第3期,第87-90页。

45.  《1937年堕落的艺术展与图像的伦理体制》(上),《画刊》,2022年第 1期,第85-90页。

46.  《1937年堕落的艺术展与图像的伦理体制》(下),《画刊》 ,2022年第2期,第88-92页。

47.  《艺术的杂志与杂志的艺术——围绕《画刊》封面计划展开的讨论》,《当代美术家 》,2022年第1期,第64-67页。

48.  《参与式艺术的问题意识与主体重塑》,《公共艺术》,2021年第3期,第46-56页。

49.  “表现主义论争”中的前卫问题——布洛赫、布莱希特和阿多诺对卢卡奇的反驳》,《艺术学研究》,2020年8月,第51-59页。

50.  《绘画终结之辨》,《画刊》,2021年第10期。

51.  《大众、体制和参与:前卫艺术介入社会的三个关键概念》,《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9期,第43-52页。

52.  反对博物馆——道格拉斯·克林普的艺术体制批判与现代主义的终结》,《艺术管理》,2020年第2期,第29-39,63页,

53.  《亚非拉的精神胜利法和屏幕的狂欢: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的两幅面孔》,《画刊》,2019年第3期,第54-58页。

54.  《范式无常新,趣味有新旧:谈谈“新绘画”》,《画刊》,2019年第4期,第34-36页。

55.  《前卫艺术辩证法》,《美术观察》,2011年第6期。

56.  《里希特给我带来了什么?》,《美术观察》,2008年第1期,总期149期。

57.  《新前卫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前卫与文化工业>的理论倾向》,《当代美术家》,2016年第1期。

58.  《新年画运动中的典型形象与人民景观》,《年画研究》,冯骥才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秋,第20-26页。

59.  《观念艺术的自我反思——<狐狸>杂志引发的思考》,《画刊》,2018年第6期,第72-77页。

60.  《导演吉哈塔克与上海双年展的政治底色》,《画刊》,2017年第1期。

61.  《审美形式、剧场与受难的身体》,《中国行为艺术年鉴2015》,唐佩贤主编,北京: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20171月。

62.  《丢失阵地的当代艺术批评》,《中国美术报》,20161024日,第40期,P07版。

63.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在乡村的共生实践(引论)》,《艺术当代》,201612月刊。

64.  《行为艺术的语言门槛高在哪?》,《上海艺术评论》,2016年第2期。

65.  80年代艺术公共领域的生成与结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月,第88-109页。

66.  《八五新潮——从自发走向自觉》,《艺术当代》,2015年第3期,第54-57页。

67.  《八五美术运动中现代主义和前卫艺术的分裂——新空间池社为例(上)》,《艺术当代》,2015年第9期,第44-47页。

68.  《八五美术运动中现代主义和前卫艺术的分裂——新空间池社为例(下)》,《艺术当代》,2015年第10期,第40-43页。

69.  《前卫艺术还存在吗?》,《艺术当代》,2015年第1期,第45-47页。

70.  《日常与形而上——有感于孤寂的地平线——高名潞的70年代》,《北方美术》,2015年第7期。

71.  译文《不知已知之事——珍妮·霍尔泽的编写绘画与反恐战争史》,《世界美术》,2014年第2期,第75-83页。

72.  《关系美学与前卫艺术系谱》,《中国国家美术》,2014年第1辑,总第二十一辑,第106-115页。

73.  《当代艺术上街》,《艺术当代》,2014年第6期。第42-47页。

74.  《整一性态度——四重创作后的孔子哭了!》,《碧山05》,金城出版社,20147月。

75.  《画会、群体与小组——1980年代以来美术圈的结社》,《碧山04》,金城出版社,20141月。

76.  《前卫理论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报》B05版,2013116

77.  仪式参与”——中国前卫的概念与方法》,《艺术当代》,2013年第8期。

78.  《前卫的准则与策略转换——兼论90年代后中国前卫艺术的侧面》,《艺术当代》,2013年第6期。

79.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局限》,《艺术当代》,2012年第5期。

80.  《马克思主义与分析哲学视野下的当代艺术理论》,刊载于《当代艺术理论前沿》,朱其主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10月出版。

81.  《抽象艺术方法论探》,《美苑》,2011年,第4期,双月刊。

82.  《未完成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当代艺术之路》,《艺术当代》,2011年第9期。

83.  《符号学于艺术史的意义 与应用》,《美术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0

84.  《前卫即是传统——85时期前卫与传统的整一性问题》,收入《溪山清远——百年中国美术与文明史叙事(1911-2010)》,吕澎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9月  

85.  《王广义的小运动——谈珠海会议的起源与性质》,《艺术界》,2011年第6期,双月刊,201112月。

86.  《符号学于艺术史的意义与应用》,《美术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0月。

87.  《语词与图像的辩证》,《美术馆》,同济大学出版社,总期第17期,201011

88.  译文《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现代艺术研究》,高名潞、赵璕主编,三联出版社出版,2010年。

89.  《从孤独的个体到炽热的市场》.《库艺术》.20107月刊

90.  《喧闹的社群、工具化的艺术》.《东方艺术大家》.200910月刊

91.  “85美术运动考古是一种方法论》.《东方艺术大家》.20094月刊,总期179期:P108-111

92.  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模式》.《画刊》(原《江苏画刊》).20107月刊。

93.  《话语权力在运动中——85美术运动中的理性绘画》(上).《画刊》(原《江苏画刊》).2008年第4期,总期328期:第5257

94.  《话语权力在运动中——85美术运动中的理性绘画》(下).《画刊》(原《江苏画刊》).2008年第5期,总期329期:第2429

95.  理性绘画的自觉——1986年全国油画讨论会》.《今日美术》.2008年第2 期,总期6期:第2026页。

96.  《双年展也需要优胜劣汰》.《艺术地图》.200811月刊,总期18期:pp60-63

97.  《莫把媚俗当前卫》,《中华儿女 书画名家》,2008年第7月刊,总期283期:第13-15页。

98.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四川美术学院油画新倾向》,《批评家》,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9月,创刊号:第3336页。

99.  独乐乐还是众乐乐——艺术博览会中又忧》,《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2007年第40期。

100.《视网膜符号绘画》,《今日美术》,2007年第2期,总期第4期:第97102页。



上一篇:李 蕾

下一篇:贺志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