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坤舆艺术讲堂·博士生论坛 (第39期)回顾 读书会 | 彭锋《后素:中西艺术史著名公案新探》

发表时间:2025-04-22 09:30:13

2025年4月10日,我院举办"坤舆艺术讲堂·博士生论坛"第39期学术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以读书会形式开展,为艺术学院硕博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度对话与思维交融的机会。活动由2024级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张如添翼担任主持人,史爱兵教授担任评议人,艺术学院硕博研究生共同参与讨论。

在读书会的过程中,张如添翼首先针对本书题目中的“公案”“后素”等词语进行分析,并介绍了本书研究方法的趣味性与切入视角的独特性。彭锋先生借用微观研究方法和中西古今比照的方法,对具体艺术史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小见大,而揭示出艺术史的本质和规律。张如添翼从《论语》《诗经》《庄子》等原始文献出发,并结合具体艺术作品为例,阐述历史上对“绘事后素”这一问题的观点与争论。并从思维逻辑、学术体系、论述规范等角度解析彭锋先生如何以有趣的故事作为引入,层层抽丝剥茧去探讨艺术史上长期存在、众说纷纭的问题,继而又将这些问题上升到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层面进行讨论。

在读书会的交流环节中,张如添翼同学向大家分享了“先素”与“后素”并不冲突的想法,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与会人员积极发言,从学问与道德、人生不同境界、不同门类艺术技法的实例等多方面阐述对本书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讨论将这种逻辑思维使用到日常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种种方法。

评议导师史爱兵教授对本次读书会内容给予了肯定,并对本次论坛内容提出建议:第一,在中西方学术术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言辞的准确与完整,以“后素”为例,中国古代学术语境中对这一词存在多种理解,并不可以采用单纯的直译,要注意翻译过程中的信达雅;第二,从故事中来,到学术中去。本书虽语言亲切,讲述了许多有趣的艺术史例子,但要透过文字学会彭锋先生丝丝入扣的论述逻辑,将其落实到自身的学生研究与写作中;第三,分享过程所使用的例子并不全面,仍可以将学术视野变的更广阔。针对此点史爱兵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众多真实的艺术史实与文献资料,在研究的方法、视角、判断逻辑等方面为大家提供建议。

本次读书会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更激发了大家对艺术思想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热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坤舆艺术讲堂·博士生论坛 (第38期)回顾 本、相、自然——徐渭艺术思想中的“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