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我院举办"坤舆艺术讲堂·博士生论坛"第38期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由2024级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张如添翼担任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学博士研究生范阳光、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关屹担任与谈嘉宾,我院博士生导师史爱兵教授担任评议人,2024级博士研究生祁琳主持论坛,艺术学院硕博研究生共同参与。
在论坛汇报过程中,张如添翼首先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对徐渭“本色”思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在判断“本色”在徐渭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本色”与其余思想关联性等方面仍存在研究不足。随后,对涉及“本色”思想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其写作内容进行对比区分,将徐渭“本色”思想的发展细分为三阶段,分别为创作理论含义期、佛学思想渗入期、本体自然观念引导期。再次,通过对文献的写作背景、缘由、时间进行分析考证,并结合徐渭自身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渊源,深入分析思想变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缘由,正是以“度”思维作引导将“本色”“相色”“本体自然”等观念相互串联,且“度”的体现从范围意逐渐变为关系意,从对“度”思维的认识性价值强调逐渐转变为实践性价值强调。
在学术交流环节,两位与谈人分别就张如添翼的汇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范阳光博士从戏曲学视角切入,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在戏曲剧本阅读上予以建议,提醒对于徐渭思想的研究仍要关注到曲牌、文辞、诗文等具体文献,并加强文中对作品的引用与举例。关屹博士结合自己中西方文论研究的学术背景,提出了用西方科学化研究视角引导对中国古代理论研究的方式,结合“度的本体性”及认识论思维对“度”的范畴进行辨析,并区分中西方“度”观念的不同。
评议导师史爱兵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给予了肯定,并对本次论坛内容提出建议:第一,在问题思考过程中,要做到不拘泥于单一门类,而将学术视野放在更广泛的各门类及其人生思想层面,去进行广泛的论证讨论,并在具体书法笔势、绘画章法方面寻找到体现“度”的论据;第二,中西方学术思维虽然讨论点会有交织,但是中西方传统思维仍有区别,在对中国艺术思想进行研究时,要结合思想阐发时的地域性、时代性等进行具体讨论;第三,在文献整理阶段,要向前进行挖掘与讨论,辨析“度”与“中”“和”等词语的关系,在更完善的层面上构建这一观念的思维谱系。
最后,主持人祁琳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并对老师、与谈人和各位参会同学的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